【www.dqwomen.com--幼儿园教学反思】
《部编八年级上册暑假预学案第25课《诗词五首》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了抢答、对抗、挑战等形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
25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春望
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1)《饮酒》(其五)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家书是亲人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杜甫在《春望》中曾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形容家书的珍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 车马喧(xuān)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结庐在人境 结:建造、构筑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2)问君何能尔 尔:如此,这样
(3)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4)山气日夕佳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5)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4.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5.阅读下面的文字,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如风筝、书法、二胡、诗词等),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句子。
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02课内精读
(一)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下面的题目。
6.(枣庄中考)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二)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下面的题目。
8.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
9.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移情于景。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感时(忧伤国事)”“惜别(恨别家人)”之悲。
10.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03拓展阅读
思吴江歌
张 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1.请结合全诗欣赏“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1)《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赤壁》中发表议论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脂(yān) 提携(xié) 折戟(jǐ)
殷勤(yīn) 谩(màn) 嗟日暮(jiē)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摧:坍塌
(2)折戟沉沙铁未销 销:销蚀
(3)殷勤问我归何处 殷勤:情意恳切
(4)我报路长嗟日暮 报:回答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析: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文学常识填空。
(1)李贺,字长吉,因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2)《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之为“小杜”,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3)《渔家傲》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作者李清照,宋代(朝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02课内精读
(一)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的题目。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三】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7.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
(二)阅读杜牧的《赤壁》,完成题目。
8.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9.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10.(常德中考)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或“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
(三)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1.简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怎样的情感。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12.“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了词人的大鹏高飞之志。
03拓展阅读
(吉林中考)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3.“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过夜。
14.“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示例】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意对即可)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04学法点津
体会诗人的情感
【典型例题】《饮酒》(其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自己高洁品质的思想感情。
【技法点睛】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如杜甫在《春望》中就把情感寄托在“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上。(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逸事、趣闻、寓言、传说或有出处的诗句等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如《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等就是如此。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描写……,写出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反思】
上午我们班上了一节古诗词学习的展示课。这是在前两节对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活动。
按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赏析之后,我都会硬性规定把诗词背下来,会默写,然后我将在特定时间考查。学生惧于压力,被迫去完成。但是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了抢答、对抗、挑战等形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学生不为个人,而是为集体荣誉而学,积极性较高。及时的评价对他们也是一种刺激和鼓舞。第四组如果不是第一环节的暂时失利,也不会有后半程的奋起直追,直至最终取得冠军。上周五,第四组的组长孙超还哭鼻子说要辞职呢,因为这些天以来,他们组一直处于落后,周五下午,我专门给四组全体开会,为他们鼓劲,激发他们的斗志,激起他们争胜的欲望。从今天的课上可见,对他们的激励已经初见成效。由此可见,杜郎口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小组建设,现在我正在积极想办法完善班级的小组建设。
对主讲人的培养,我是刚刚起步,今天这节课,我尝试让孙超、刘津豫来主持了第一、二个环节。课上表现虽然不是很如人意,但也可见她们具备这样的能力,今后我将着力培养她们,甚至会培养更多的人。
这节课上,还有一个人值得注意,一组的刘可欣,平时表现非常优秀,上课经常发言,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她个人参加过区团委组织的演讲比赛,班歌由她领唱。就是这样一个去黑板前默写诗句时竟然紧张到一个字也写不出,她不是不会,而是太想优秀,太想为集体争得荣誉了。这个遗憾更证明,她需要锻炼,很多孩子都需要锻炼,需要我们培养她们的自信和勇敢。
我感觉自己做得最不足的一点就是时间的把握,前松后紧,第一、二环节耗时过多,后面默写和个性展示环节不充分,这一点也让我困惑。班级人数多,展示起来覆盖面还是显得太窄,很多同学到下课了,遗憾地说自己的东西还没机会展示,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将是我下一步要探索的。
第二个不足是学生预习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后几号同学,虽然也参与了学习但是参与的还不够,10号背诵时出现的问题就反映了这一点。但比起以前他们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毫无参与热情来说,已经有进步了,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意对后几号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多给他们机会,适当对他们降低要求。
总之,这节课虽不成功,但也给了我很多思考。改革既已开始,“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一定会在改革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