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幼儿园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解读》这是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故乡》、《骆驼祥子》,这些都是名著、名篇,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是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细读、读全文,把人物置于整部作品中去感知,才会有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应该从这些传统的名著、名篇中去汲取营养,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充分的文化自信的目的!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我在教学中以“刘备的诚心诚意”作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焦点,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悟悟,既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又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特别是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做到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主要从细节上来感受“诚”。
我设计了让学生当编剧、当影评人的两个环节,达到“读——思——悟”的教学目的,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从本文拓展到其他名著,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学生从中明白文化自信的道理。
1、自主深入研读课文,体会课文通过言行描写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写法以及反衬的作用。
2、学习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3、领会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一)导入
我们知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曾经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那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荆州名士司马徽是这样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司马徽告曰:“伏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这样一位奇才,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他?下面我们来从课文中找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
1、作者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3、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此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上课前必须做到熟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了解作者、作品、背景,为下面的赏析打基础)
(三)研读感悟
同学们自读第1、2、3三小节,划出其中的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组内诵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诚”。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刘备的“诚”)
今天我们来做一回编剧,学着写写“旁白”。
什么是旁白!指影视片中的解说词。说话者不出现在画面上,但直接以语言来介绍影片内容,交代剧情或发表议论,包括对白的使用。
刘备:
原文: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离庐半里,下马步行)
旁白: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本是礼节,但在草庐半里之外就下马步行,足见刘备的诚意。
原文: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徐步而入,拱立阶下)
旁白:诸葛亮沉睡未醒,刘备只得阶下恭候。这其实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考验,体现刘备求贤的诚意和耐心。
原文: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训斥关张,继续等候)
旁白:张飞大怒,既表现了他莽撞、急躁的性格特点,又衬托了刘备求贤的诚意之深。也显示了关羽的稳重。刘备担心二人影响诸葛亮昼寝,或出言不逊坏了大事,故让他们在外等候,可见刘备对拜谒之事十分慎重、虔诚。
原文: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谦恭拜见,问计天下)
旁白:刘备站在诸葛亮、天下苍生、自己三个不同角度,恳请诸葛亮赐教,可见诚意之真切。
原文: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力邀出山,救民水火)
旁白:感人的行为和恳切的语言,表明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和心系苍生的情怀。
诸葛亮:
原文: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仰卧几席,半晌未醒)
旁白:诸葛亮继续考验刘备,也显现刘备的诚意。
原文: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又一时辰,孔明才醒)
旁白:“又立了一个时辰”的长时间等待,更加突出了他的诚意和真心。
原文: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后堂更衣,半晌才出)
旁白:诸葛亮责备童子“何不早报”,却又迟迟不出,扔是在考验刘备,也再次显示刘备的诚意。
原文: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分析形势,隆中定计)
旁白:诸葛亮洞察时局,高瞻远瞩,为寄人篱下的刘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部署,既表明诸葛亮虽隐居隆中却心怀天下,也表明他确实是旷世奇才。
(四)延伸
从刘备的“诚”,学习《三国演义》中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
我们当了编剧,当了配音演员,我们再来当一次“影评人”。
让我们一起来发现《三顾茅庐》中最成功的写作手法。
魏文哲老师在《论三顾茅庐》一文中说,作者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前后共使用了十三个顿挫手法。本文是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有五次顿挫。
第一、二次顿挫:刘备曾两次将徐庶误认为是诸葛亮,这是刘备寻访诸葛亮过程中的头两个顿挫。
第三次顿挫:刘备等人正要出发去拜访诸葛亮时,刘备手下报告:有一“道貌非常”的先生前来求见。由于刘备求贤若渴,急于见到诸葛亮,于是他就以为是诸葛亮来了。谁知见面之后,才知道是司马徽。
第四次顿挫:刘备第一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却扑了个空。
第五次顿挫:刘备等人在第一次拜访的返回途中忽然遇见一人,他“容貌轩昂,风姿英迈”,从外貌和气质上看,定非常人,所以刘备以为必是诸葛亮。谁知交谈之下,却不是,而是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
第六次顿挫:刘备第二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时,听到路边酒店有人作歌吟唱,其歌不同凡响,所以刘备便以为诸葛亮必在其中。但他又错了:吟唱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隐士朋友石广元、孟公威。
第七次顿挫:刘备等人第二次来到诸葛亮的家里,见一少年在堂上吟歌,大有隐士之风。刘备想当然地以为此人必是诸葛亮,谁知仍然不是,而是其弟诸葛均。
第八次顿挫:既然见不到诸葛亮,刘备正准备离开时,忽见一位老先生踏雪吟诗而来。刘备热切地以为来者是诸葛亮,但实际上仍然不是,而是他的岳父黄承彦。
第九次顿挫:诸葛均告诉刘备:其兄诸葛亮确实在家。因此刘备欣喜之下,以为自己马上就可以见到渴慕已久的大贤了。然而,诸葛亮身边的童子却说诸葛亮在昼寝,不能马上相见。为了表示自己的敬意,刘备只得侍立堂下等待诸葛亮醒来。
第十次顿挫:等了很久,却不见诸葛亮醒来。再等很久,刘备看到诸葛亮在床上翻身,以为他要醒来;但结果他又睡着了。
第十一次顿挫:好不容易等他醒了,他却又撇下刘备,到里面去更衣。
第十二次顿挫:经过一番折腾后,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二人相见后,刘备向他请教安邦治国之道,诸葛亮却推辞说自己“年幼才疏,不能治政,有误下问”。
第十三次顿挫:在刘备真诚、恳切的请求下,诸葛亮乃侃侃而谈,精彩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与刘备的未来出路。刘备听后,真是闻所未闻,茅塞顿开,如醉方醒,如梦初觉,惊叹于诸葛亮之深刻的洞察力、超人的预见力和绝世的才华。拜服下,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但诸葛亮却说自己“久乐耕锄”,实难从命。
这十三次顿挫也就是诸葛亮出山的过程,而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典型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小说中人物描写的烘托艺术。
这种烘托的手法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
例如我们很熟悉的《三国演义》第五回“曹孟德矫诏兴兵 讨贼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部分)
原文: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第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也?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羽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老舍的《骆驼祥子》里“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一部分,就以大量的笔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然环境之恶劣,在这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不仅衬托祥子一样的人力车夫生活的艰辛,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社会黑暗。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故乡》、《骆驼祥子》,这些都是名著、名篇,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是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细读、读全文,把人物置于整部作品中去感知,才会有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应该从这些传统的名著、名篇中去汲取营养,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充分的文化自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