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幼儿园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写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反思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本单元所选课文多为古代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写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经验,掌握了一些把握文言文文意的方法,可以自主疏通文意,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但古代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对他们来说尚难理解,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演读课文,感受音韵之美;
3.品读课文,体味意境之美;
4.联读拓展,领悟情怀之美。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感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会引用这样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醉翁亭记》,请学生介绍作者。
【课件展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在于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醉翁亭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听读感知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勾画出表现醉翁亭的自然环境、造型特点和人文信息的相关语句。老师提示学生从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方面加以提取。
2.开展“我是小导游”的课中活动,让学生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学生四个人一小组交流、合作,然后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适当补充。
三、演读体味
1.自读思考:文章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点拨、归纳,本文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句式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2巧妙运用21个“也”字,25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味浓郁。
2.演读课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韵味。然后小组展演,师生点评。
文中的“也”字有的表陈述、有的表肯定、有的表感叹,朗读时应有较长的停顿,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可采用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如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一句,让学生去掉“也”字后朗读,在与原句的比较中体会“也”字所表达的醉翁的自得之意。
朗读25个“而”字,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3.师生共读:摇头晃脑,拖出长腔,仿效古人,注意把握“也”字不同的语气,“而”字朗读的轻重,骈散句式的灵动变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赏析
1.自读思考: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一个什么字?文章写了哪些“乐”?请同学们勾画出含有“乐”字的语句。
【课件展示】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宴酣之乐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
2.品读课文
文章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乐”, 即“太守之乐”、 “游人之乐”、 “禽鸟之乐”。太守因何而乐呢?
一是乐山水。学生四人一小组品读一、二段文字。首先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等,并用自己语言描述醉翁亭的秀丽多姿的景色;然后在朗读中感受山水相映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同时体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二是乐民情。学生自由朗读展现游人之乐的第三段,勾画出描写不同人群和活动的词句,然后小组合作展演,还原滁人游、 众宾欢、太守醉的场景,以此让学生体会百姓无拘无束、热闹欢快的氛围,感受官民同乐的富足之美、人情之美。接着,老师补充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欧阳修被贬滁州,他的内心并不快乐,可本文却句句写“乐”,原因何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点拨:欧阳修并非“乐已之乐”,而是“乐民之乐”、“与民同乐”,这是一种超越个人荣辱得失的大境界、大情怀。
五、联读拓展
【课件展示】在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如欧阳修、范仲淹等。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欧阳修在人生的困境中仍旧乐观豁达,“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六、课堂寄语
希望同学们在逆境的重重围堵中,像欧阳修一样永远保持一片豁达的胸怀!
【反思】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但是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我认显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课堂授课效率,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不仅只是课内的参与,也应包括课前的参与,课前作业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本节课,因为我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学案发的比较晚,学生自然也做的不够充分,缩减了课堂效率。
再就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设计的环节太多。总想着如何扩大课堂容量,却忽视了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和认识程度。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本。如在文学常识展示环节,可以拿出一节课让更多的同学展示,从更多的方面了解一下作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往纵深推进,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再只为活动而活动,改变舍本逐末现象。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youeryuanziliao/3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