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班主任工作总结】

  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文/胡雪燕
  
  刘大明老师53期的讨论话题,《“慢”的教育艺术如何把握?》为了让参与讨论的老师对所谈论的话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从学生的学校表现、与家长的沟通、师生谈话记录、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写给老师的信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文字资料,刘老师如此认真的态度,令人起敬。
  
  对于此案例,陈斌老师的预案,从教师要跳出先入为主、把自己的想法判断强加的学生的学生观入手,并为达成师生间平等的沟通,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给了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用共情的技术,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关注正向因素,寻找例外;坚持个体差异性原则。并分享了自己在班级管理上的心得体会。方庆老师的预案,从如何重新认识文光,结合刘老师提供的案例,做了具体的点评,从中感受到一个老师的对一个学生向善的启发和爱的期待,让人觉得安全,温暖,令人鼓舞。赵坡老师则侧重从老师对学生说的话要把握好分寸的角度,警惕无意中的恶语更伤人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我从07年暑假开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8年暑假获得省是心理健康A证教师资格,以此为契机,我对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辅导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我胡乱的阅读了一些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个人身心成长方面的书籍。教师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也因为这方面的知识的渗透,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思路也开阔了许多。
  
  对于刘老师提供的这则案例,我首先会关注学生的家庭(包括家庭教育、家长的性格、家人间的相处模式)、成长经历以及那些发生在家庭中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是如何对现在的他造成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的。为此,在与家长交流,和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具备这方面的敏感性,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假如自己一实践无法对所收集的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绝不肆意评价,不乱给学生或家长贴标签,而是做好倾听者的角色,让对方把压抑在心底的“私话”掏出来,看看当事人的那些过去的情绪和想法是如何左右他现在的言行举止的。比如说:家长在与刘老师的电话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也很难过,我面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无助,不知道怎样做,在孩子心理,我跟他爸爸不如一只‘手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说明母亲与孩子的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物质化了。为什么会这样?孩子绝对不可能生来就冷漠的,是青春期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还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再说,这样的情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老师耐心的去询问、倾听。刘老师听了妈妈讲述事情发生的现场之后,说的是这么一番话”您别急,要慢慢纠正。上次您来,我就给您看过孩子的自我介绍,十分吓人!您孩子思想确实有问题,需要你们做父母的,我们做老师的慢慢纠正。“回答中可以看出,刘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可能存在问题,也没有意识到可能是青春期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是简单的归结到”您的孩子思想确实有问题“,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没有深究根源的意识,在教育转化上过于乐观,简单的认为”需要你们做父母的,我们做老师的慢慢纠正。“
  
  假如,这里反映出来的是家庭教育问题,那么老师要指导家长和孩子建立新的相处模式,如果是孩子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乃至错误的问题,需要老师转变孩子的观念,让他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过去。这背后的工作,远不是老师的慢慢”纠正“能够达到的。哪怕是方向对了,学生能转化多少,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是否有改善,也是老师与这个孩子、与这个家庭的因缘问题,不可强求的。据我所了解的,涉及家庭教育不当对孩子成长的消极影响,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的,只得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身的成长。
  
  学点沟通技巧
  
  想要深入的了解学生,仅靠学生观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一些具有有效的技巧,上文提到的倾听,就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在心理咨询技巧上,它的名字叫做”无条件的倾听“,即是不带任何偏见、成见,不进行任何的道德评价的倾听,听的过程是全神灌注的,并通过表情或语气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
  
  我从刘老师的对话中截取一小节,说说沟通技巧在这里的运用。
  
  生:”我恨他们。他们不尊重我,侮辱我。“
  
  师:”老师不相信。世上没有这样的父母。“
  
  我:”恨“这个词,你用的很重呀!(内容反应)我想你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定是不好受吧?(情感反应)可以跟老师说说,你的父母怎么不尊重你,侮辱你了么?
  
  这里运用的”内容反应技巧“和”情感反应技巧“,让当事人感觉到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得到了老师的呼应,如果他信任这个老师的话,他会沿着老师的提问说下去。如果他不信任老师,也可能不愿意谈。这时候老师应该说:
  
  ”如果这段经历让你觉得不愉快,不想跟老师聊,也没什么的。什么时候,你想说了,再找我说吧!我会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而且绝对为你保密,不会有第三人知道我们之间的谈话。
  
  这里涉及一个心理咨询方面的“保密原则”,这是建立与当事人互相信任,让当事人觉得安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试想,有谁愿意跟一个口不严,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就把人家的私事拿出来讲的人呢?同时也要警惕,用这些信息去指责、讽刺、挖苦学生,哪怕是你与学生一对一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的去触及他的伤口。除非心中有了改变他的新的措施,目的要令他警醒,如方庆老师说的“第二序改变”。
  
  生:“他们老打我,有时候还脱了裤子打我……”
  
  师:“每次打你,你犯错误了没有?爸爸妈妈会无缘由的打你吗?”
  
  生:“就是一些小错误。”
  
  我:你说的这个,我想起了我弟弟,小的时候他很淘气,没少挨爸妈的棍子。(、同理心、自我暴露)我很想知道,你的父母老打你,有时候还脱了裤子打你。都是因为一些什么事情呢?是不是跟我弟弟一样,因为淘气挨揍呢?
  
  ……
  
  唉,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这个不好评价。(对学生讲述事件的回应,因涉及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保持中立态度。)我想知道这样的情形持续到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们不再打你了呢?
  
  ……
  
  后来,你跟父母相处的怎样?(这个信息,是老师眼中看到的,这样的提问是进一步确认,是后续做家长工作的重要参考。)
  
  上面这番话,涉及“自我暴露技巧”和“澄清事实”让学生概括含混的语言具体化两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便可以达成良好的沟通了。我自从接触这些沟通技巧以来,与学生的沟通顺畅多了,也因此深受学生的信赖。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老师从交流中了解到的信息,仅供教师本人参考,接下来要采取怎样的教育措施,以及这么做的原因,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无需向学生本人和他的家人提及,除非是情况特殊。比如说,家长自认为自己教育孩子有一套,听不进老师的建议,老师适时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理之后,向家长道出,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分寸把握不好,可能给当事人增加新的困惑与焦虑,还有可能无意中伤及他人自尊,无形中就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刘老师想要对上面的技巧有更深入的了解,还是要去阅读有关的书籍,我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也是从图书馆借阅的书中学到那么一点毛皮,就在这里炫耀了,不过,分享而带来的快乐给了我信心。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banzhurengongzuo/1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