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班级管理】

  农村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前一段是管理班级最关键的时期,我通过查阅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料-----优秀教育家及许多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实践总结,并结合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顺利度过,学生们开始获得了一种对班级比较高的认同,班级的凝聚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来了。通过调查与分析,先将突出问题总结如下:

  一、班级的人际关系问题

  经过前段时期仔细的调查与发现,同班同学很难融合,新同学之间尤为突出,因此分派现象特别严重。即使我再怎么创造机会,他们也是敷衍而过。这一点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记得我的qq留言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我比较内向,现在又进了新得学校和班级,我总有莫名的恐惧,我好想找一个知心朋友,但又害怕张口,我陷入了痛苦之中,老师你能帮我吗?我知道人际交往中心理方面是最关键的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宁肯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翻耕,也不愿靠近热心的同学;要么过火失态,真是应了一句“话不投机半句多才”.经过对比与总结,人际交往中问题突出的学生有以下几种;

  1、容易冲动、自信心薄弱、内心迷茫而又性格孤僻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经常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人际关系严重失衡。

  2、行为怪异、性格倔强而又争强好胜的“抬杠”生。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一种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抬杠”生主要来自单亲家庭。在家中得不到父母和亲人的关爱,在学校也没有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经常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博得他人的关注。具体表现为爱和其他孩子“抬杠”,在其他孩子游戏时捣乱,上课时故意发出声响,欺负弱小的孩子,结交有臭味相投的学生拉帮结派……结果他们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关注,反而深受他人的厌恶。

  3、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而又争强好胜优秀生。

  这些学生大都在家是宠儿,老人的溺爱养成了他们惟我独尊的个性。虽然这些孩子一般才能突出,能说会道,成绩优秀,但在和其他孩子的交往过程中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争强好胜。他们不懂得欣赏别人,更不懂得宽容和谦让,不会与人合作,更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发号司令。久而久之,就会渐渐被其他孩子所排斥,所孤立。

  4、比较成熟,见风使舵又会察言观色的领导生。

  他们大多在班里扮演着不同的管理角色。平时,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领会到位,由于种种原因,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提前接受了所谓的“人情世故”,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格外势利。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交往对象,他们总是找家境阔绰、“身份显赫”或者成绩优秀者交往,从不和自己“瞧不起”和“无利可图”的孩子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他们表现得非常成熟,见风使舵,人际交往也逐渐扭曲。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不公平问题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正逐步步入青少年时期,心中的那杆公平秤已越来越敏感,然而我们的班干部在多数老师的熏陶下,过分强调班级管理的工具性、驯服性,导致他们都忽略了这几点: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这就出现了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这种管理主义则是指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加强管理是必要和应该的,但是,把对班级的管理绝对化没有必要。这首先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形成,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了“听话”和“遵守纪律”,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其次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所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强调同一性,步调一致,所以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群体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并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人群或共同体。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它的类型大致有玩乐型、学习型、功力型、违规型和人际吸引型。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过度重视正式群体,轻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正式群体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领导,非正式群体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3、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小学阶段处境不利的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贫困生、心理不健康者、“学困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独立者”.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上当今社会不科学、不公正的教育评价观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所以在班级中成绩好的学生占据优势位置,相反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的现象,最终导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些学生经常处于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班主任所忽视。

  只有及时的发现班级管理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方向,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banzhurengongzuo/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