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德育】

  德育方法浅谈(一)

  以往我们惯用的德育方法就是说教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品德,而当今的中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此法不免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烦,往往收效有限,难能深入其内心。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有感触,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记得有一年的三五学雷锋月,我把学生带到了“元平特殊学校”,在那儿,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我们首先参观了校园和教室,接着和那里孩子们进行了联谊,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全校团员的签名、祝福横幅,贺卡和小礼物送到他们手中,元平的孩子们异常地兴奋,手舞足蹈,大方地与同学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歌声并不动听,舞姿也并不好看,智障孩子独特的外形缺陷因而更加明显,可他们是那么的开心和投入,让人忘记了他们的“特殊”,觉得他们脸上的表情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

  参与活动的大多是智障、自闭症的孩子,中间夹杂着几个聋哑孩子。前者的特征十分明显,脸部表情和情绪反应异于常人,而后者则外表上与常人无异,甚至看起来更加健康和阳光。其中有一个穿着同样的中学运动服,高大帅气的男生,一直主动地和大家交流,用手比划或者在本子上写下自己要说的话,然后拿着自己的联络簿,一个个记下同学们的QQ和手机号码,那帅气的脸庞,纯净真诚的目光,令人不禁感慨万分。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们始终带着一种怜恤的、惊讶的表情,他们怎么都没想到,这些不幸的残缺的孩子,竟然能如此的无忧无虑地生活,没有一丝的卑怯,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毫不保留的绽放着他们的笑容和热情。他们外表和生理上的缺陷与他们乐观纯真的心灵形成的巨大反差强烈地撞击着学生们的内心,由此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超出原有情感体验的感动:自己比起这些孩子幸福多了,而在此之前自己还总是抱怨生活的不顺和不公,缺少幸福感,没有自由,没有目标……很多孩子在回去之后都写了感想交给我,表达了今后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的决心,以及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帮助那些在困难中的人们的想法。这比我们教育者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珍视我们的生命,关爱弱势群体,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德育方法浅谈(二)

  另外,我还想谈一谈在团委工作中深有感触的“同辈引领”“榜样激励”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直以来,我十分相信学生之间的正面的积极的相互影响并在团委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并从中获益。

  例如:每学年的新团学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我让学生唱主角,我只在旁边默默地注视,适时地引导和提醒,掌握大方向和原则,招新笔试、面试、实践考核及职务培训等都由学生干部自主策划和实施,以老带新,一方面给了老团学干部自我发挥的空间,而这种权力的赋予也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以往干部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从选拔到培训的过程中建立的感情使前后两届学生的干部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作用,使学生对于团学精神的传承具备了更多的感情因素,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关注的状态使团学工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又如:每一年的换届增补大会,我都会邀请已经毕业现就读于各大重点院校的历届团学优秀干部参加,发表演讲和感想,和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学生干部心得和经验,他们贴近现实的经验和超凡的领袖气质就是最有效的精神催化剂,总是令在场的学生干部为之倾倒,并以之为榜样和奋斗目标。另外我还组织了学生干部在“红五月”赴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取经,并邀请深圳大学“十佳优秀干部”来校与我们的学生干部面对面交流,开展五四青年论坛,这些已经具有一定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大学生们与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大,但侃侃而谈的风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演讲内容使我们的孩子受益匪浅,这么近距离的榜样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地规劝和缺乏实质的“激励”有意义的多吗?

  由此可见,“同辈引领”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日趋重要,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首先,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第三,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因此,对于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学生群体,应鼓励积极,并创造条件发挥其“同辈教育”、“榜样激励”的作用和优势,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banzhurengongzuo/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