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班主任工作日志】

  读《班主任》有感
  
  上学期学了众多伤痕文学的作品,听着老师讲着那个年代人和事,多么的不可思议啊!我们不是出生在那样的年代,那个年代的痛我们也永远无法像亲历者那样真切的感受到。
  
  文革,到底是怎样一种革命?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那个时代文学的先锋代表,于是翻开《班主任》,细细品味的那个年代的辛酸与无奈。
  
  小说中描写的主人公谢惠敏是畸形儿形象,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通过谢惠敏等中学生形象的描写,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示“文化大革命”给青少年留下心理创伤的社会问题。
  
  不是亲历者,我无法真实的评价那次革命的功与过。只是不懂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那些孩子的思想变得那么畸形,那么的无法理解。我绝不相信我们的党要把我们革命成那样的青年,因为那是些没有思想的孩子,不懂的人性的孩子。
  
  可是,那又怎样?那毕竟不是他们的错。如果他们不出生在那样的年代,说不定她是一个真正的好干部。在批评那个男生折了贫农的麦子时,她表现出来的绝不是现代任何一个干部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这个仅仅只有三个月团龄的支部书记,正用全部纯洁而高尚的感情,在维护"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她的身上,有着多么可贵的闪光素质啊!”她没有丝毫的政治投机心理,她单纯而真诚。
  
  再说说刘心武的创造《班主任》时的历程吧。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刘心武还在北京十三中教书。彼时的他,刚刚20多岁,比那些“造反”的高中三年级的“小将”们也大不了几岁。虽然属于天然应该受到冲击的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但他刚开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因为以他当时的资历,无论当“走资派”,还是当“反动权威”似乎都还不够格。但“造反派”很快找到了他的把柄:当年他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一些“豆腐块”文章恰好被刊登在邓拓的《燕山夜话》旁边。(班主任工作日志  www.banzhuren.cn)其中的一篇文章还认为京剧改革虽然好,但小生等行当以及水袖等技巧也不应该取消。于是,校园里很快出现了揭发刘心武“反动言行”的长篇大字报。学校的“群众专政小组”更是在校门口贴出了大幅告示:下午两点半于操场召开批斗刘心武的全校大会,主要罪名是“猖狂反对京剧革命”和“恶毒攻击江青”。当天中午的时候,一帮“造反派”的小将来到刘心武的宿舍。带头的孩子脸上带着一种明白无误的不怀好意的好奇感:“啊,今天下午要斗你,你中午呆在这儿干吗呢?”刘心武一抬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居然是一个他曾经多次关心、照顾过的学生。这名学生的父亲在“文革”一开始就被打死了,为此,刘心武还曾专程去他家探望。当天下午,因为有其它更重要的事情,对刘心武的批斗会延期了。再后来,“工宣队”进驻学校,刘心武的批斗会居然被戏剧性地取消了。刘心武长舒了一口气,但那名带头敲门的“小将”却让他浑身战栗:除却个人的生死,世上还有更大、更深的悲剧——心灵的沉沦。这件事让他久久不能忘怀,显然这也是他日后创作《班主任》的主要动因之一。回望60年中国奋斗历程,会产生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感。60年中一代又一代人出生、成长,一代又一代人衰老、死亡。无论有怎样的困难与磨难,这个国家奔向文明富裕的脚步永不会停滞。如今,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回望历史中的他们,不是为了要汗青留名,而是从过去的汗水和艰辛中,去寻找前进的动力,去除通向未来之路上的藩篱。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banzhurengongzuo/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