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班主任工作总结】

  做一名“难得糊涂”型班主任
  
  文/黄富容
  
  “难得糊涂”是我国清朝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赠给莱洲云峰山糊涂老人的墨宝时题写的四个字,其后郑板桥自己也曾在不同的境况下多次引用。“难得糊涂”的名言,在今天运用甚广。题写在匾额上的有之,题写在扇面上的有之,竟然还被纳入了中国酒文化的范畴,诞生了“小糊涂仙”酒,连外国人也在中国的电视广告中阳腔怪调地说起了“难得——糊涂——”。是呀,两杯酒下肚,不糊涂的也糊涂了;可中国还有句俗语叫“酒醉心明”…… 唉,看来,想糊涂还真难呐,真个是难得糊涂了!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初中平行班班主任,我对“难得糊涂”的理解是,“难得糊涂”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情操陶冶,还是一种人生境界、处世哲学,更是一种教育智慧。我们要深刻把握“难得糊涂”型教育智慧的精髓,必须恰如其分,把握好“度”,“过”与“不及”都不行!
  
  在我看来,一般而言,作为班主任严格要求学生没有错,可对学生什么事情都较真、“一丝不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我们用手抓沙子,抓得越紧,沙子从指缝漏掉的就越多;如果把手放松些,反而抓到的更多。班级管理学生何尝不是这样?为什么要人为地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画地为牢,企图把学生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呢?有时,给学生多一些信任、空间、自由,说不定能获得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对于学生的一些小打小闹的问题,什么时候该闭闭眼、装点糊涂,什么时候该睁大眼睛,用脑子把事情分个清楚,这是很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有“暗探”来告诉我说,近段时间班上的电脑经常有学生用来打游戏、看视频、搜图片、上QQ等。当我问到是谁爱动教室的电脑时,“暗探”沉默不语,很显然是怕得罪同学,不想说,我也就不再追问了。
  
  收到孩子的汇报,我并没有马上跑到教室大发雷霆、步步紧逼,而是在一节语文课课前准备时提前让科代表打开了电脑,并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后门偷窥教室里的动静。奇怪的是,并没有一个孩子去玩电脑。看来想要“抓现行”是不可能的了,只能迂回包抄了。我于是进了教室,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怎么没人动电脑呢?小手手不痒痒呀?说完后,停顿一下,紧接着把估计可能会上网的同学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然后调侃说“扈航,手不痒痒吗?……叶嵘鑫,你呢?……”点到名的孩子都极力否认。我告诉孩子们说:手痒痒时一定记得告诉老师,老师一定开绿灯的。然后不再深究,开始上课了。
  
  当天中午两点过,孩子们都在准备下午的课,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有个叫冯火生的孩子哭泣着走进办公室,断断续续好不容易说完了事情的经过:周末托管时,翻进教室偷偷上过网……我听后很是震惊,他若不说这事儿,谁都会不知道的!震惊之余,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并马上做出决定,顺着孩子的话题说下去,确切地说是“编”下去。我非常高兴地说:“你终于有勇气来告诉老师了,其实老师早就知道了,可是并没有去找你,想知道原因吗?”孩子点点头,我继续:“因为老师知道周末托管很无聊,更知道离家千里的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之苦,老师正在考虑是不是给你配一把教室的钥匙呢”。孩子赶紧摇头说不用。我又叮嘱孩子说:这事儿可千万别告诉别人,就你知我知,今后周末时学会给自己找事儿干,多运动、多看书等等。孩子最后高兴地走了。我也在心里暗自得意,我的顺水推舟,我的“糊里糊涂”,让这意想不到的事儿就解决了;如果当时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孩子面前落下不好。
  
  在平时的教育中,经常碰到老师和学生为了一点点小事儿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的尴尬场面,这时候,如果教师能退一步,或许就会海阔天空,风平浪静了。许多事儿用不着和孩子斤斤计较,因为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伴随着错误的:犯一个错误,认识一个错误,改正一个错误,从而走向成熟懂事儿。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要学会“难得糊涂”,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孩子不做违背原则的事儿就行。
  
  “难得糊涂”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事事较真事事难”。很多时候,老师没有必要对一些事情过分较真,否则除了气死自己还能得到什么?难得糊涂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不自觉的学生不在少数,左一个看不惯,右一个不满意,心情怎么好得起来?不要总是用老师的眼光去看孩子们,有时应该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这时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差,按照他们的觉悟,能做到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所以,教师要能够大胆的“糊涂”起来,把自己巧妙地隐退到幕后,让学生大胆地走向台前,克服那种越俎代庖的错误做法。
  
  班上一孩子在食堂就餐时拾到一对钥匙扣交给了我,交的同时还告诉我说这是“鸳鸯扣”,找不到主人的话,男的那个送给万爸爸,女的那个送给黄妈妈(孩子们都这样称呼我和我的爱人)。另一孩子说好像在班上某某某同学那儿见过一模一样的鸳鸯扣。我惊讶,孩子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懵懵懂懂中已有了“爱”的想法(狭隘的男女之爱那种),当即决定该给青春期的孩子们说说这事儿了。
  
  当晚思品课我就提着那对钥匙扣站在讲台上,啥都不说,让孩子们翻来覆去的看,然后许多孩子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鸳鸯扣”,象征着什么什么。等孩子们说的差不多了,我说:这为什么不可叫“母子扣”、“父女扣”或是“兄妹扣”呢?然后给孩子们讲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健康的爱……思品课结束,刚转身离开教室,班上一男孩追了出来说:那扣是我的,准备送给某女生的,没想到掉了。我很纳闷,但马上顺着孩子的话平淡地接过去:哦,我早就知道了(其实真不知道)。孩子立马表示自己错了。我想到效果已达到,点到为止即可,如果再去深究:为啥要送东西给女生,送给谁之类的话题就没多大意义了。
  
  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是怎样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的好老师是:仪表庄重大方,举止文雅;知识渊博对问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深入浅出、不墨守成规死抠书本;作业布置抓住关键,注意适量,绝不加重学生负担……其实,真正打动我的教师形象不是以上所列举的项目,一个学生在他的周记本里记录的教师形象倒是特别引起我的深思:
  
  1.好老师不要长得太高,也不要长得太矮。这不难理解: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是人,并且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老师不应该高高在上俯视自己的学生,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所以不应“长得太高”;学生不是神,教师不用委屈自己仰视自己的学生,从而让孩子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玩世不恭,故教师也不要“长得太矮”。
  
  2.好老师不要视力太好,也不要深度近视。老师视力太好,“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明察秋毫,对教育而言这不一定是好事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就是说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就是我们对待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有时需要包容,需要我们装一点小小的糊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改正错误,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亲近和谐。
  
  老师“深度近视”,就会熟视无睹,就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天长日久,问题堆积越多,到时教师就是想解决,也会力不从心的,正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写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他写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里面讲了他小时候学习数学的一段往事。他有一次上数学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头部、眼睛未跟随老师教鞭的指向而转动,老师就用一小段粉笔砸在了他的脸上,同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把全班的脸都丢尽了!”
  
  从此对崔永元来说,数学是灾难,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
  
  所以崔永元说:“我请求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使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一扇窗户。”这几句话很沉重,因为这是他的切身体验,一辈子也忘不了。
  
  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搞教育的就如同在煲靓汤,需要文火慢慢地熬,不能操之过急。(班主任工作艺术  www.banzhuren.cn)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宽;以谅己之心谅人,则容!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当做到“难得糊涂”,在“聪明”中寻求为师之本,在“明白”中有所作为,在“智慧”中作自我超越,在“若愚”中追求卓越,因为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只能如此。
  
  事无巨细,斤斤计较、一律顶真,表面看起来挺精明,殊不知实际上是大愚蠢,往往因小失大。表面上看起来为人马马虎虎,啥事也不计较,和善易处,但遇原则问题则毫不含糊,据理力争,有理有利有节,这是大智慧者。我们自己为人处世是不是也该这样?一律糊涂,不可取;每事糊涂,要不得;该糊涂时则糊涂,能糊涂就糊涂;不该糊涂则旗帜鲜明,执著坚持。我以为这才是郑板桥“难得糊涂”的要领。正因为很难完全把握好这些分寸,故云“难得”,而处理世事之水平高低正在这里……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banzhurengongzuo/1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