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幼儿园教学反思】

《《雷雨》听课反思》这是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识字教学又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对学生今后学习语文产生深远的影响。

《雷雨》听课反思

《雷雨》一课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内容,用精练的文字,精美的插图,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听了朱素青老师上的这一课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借助汉语拼音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的识字要求,二年级学生要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的重要工具,实践证明,拼音学不扎实,直接影响学生的识字量及阅读兴趣。识字教学又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对学生今后学习语文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见,识字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应该借助汉语拼音来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而不是摘开来仅仅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
二、     重视笔顺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当代著名书法家任行政先生说过:“笔顺去书写,不但容易把字写文写好,而且能提高书写速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此可见,正确的笔顺是保证汉字形体美观的关键。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抱怨:我们班的学生写字都不按笔顺,一个字都是拼起来的,究其原因就在我们的课堂。
朱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笔画的占位、起笔。临摹前让学生认真观察,细想体味,做到字在心中。但忽视了字的笔顺教学。我们知道,汉字是有不同的笔顺组成的,写好规范字,主要是笔画本身的形态不能错,笔画的关系不能错。绝不能认为生字会写、会认就完成教学任务。
三、     在生字教学中合理使用班班通
低年级学生还是倾向于直观形象思维,学生对图画的兴趣高于文字,因此,班班通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朱老师在教学“蝉”字时,为了让学生认识“蝉”字,出示了“蝉”的图片。学生一下联想到自己平时捉的“蝉”,再看到这个字时,就能很快提取这个字音。但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我认为在进行生字教学时,不易将一个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有关儿歌……一股脑全部呈现给学生,造成学生视觉混乱。
以上是我在听《雷雨》的一点反思,教学的路任重而道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努力扎实基本功,让学生在学习中大有所获,是我们的追求!
【反思】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雷雨》一课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措施。
  一、在课的导入方面,未能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未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导入新课时,重点介绍了作者曹禺及他的作品,然后才引入文本的学习。案例中,导入新课时,采取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将学生很快引入文本,节省了时间,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在探究人物形象环节,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朗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自己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句子,朗读印证。案例中,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参与积极性极高的辩论方式进行研讨,学生生发出的信息远远高于老师一人所讲。学生对周朴园人物形象的认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同时,对剧中各个人物的好恶了然于心。
  三、在教学中,我只是运用了教材,引导学生以听老师讲、自己读课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方式学习了文本。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不够高涨,学习的效果虽然也基本达到了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差距还很大。案例中,适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导入新课的闪电雷雨场面、有剧中人物关系图、有作家权威性的话语、有文中重点词句的再现、有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还有影片的片段欣赏,这些内容的出现,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了剧情、理解了文本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认真反思回味后,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1、采取行之有效,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伊始,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后面的学习也就容易水到渠成。
  2、注重教法和学法的转变。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注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究新的学习方式。在使用恰当的教法、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学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3、适时、恰当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语文课教学效率。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现代化教学设备在逐步完善,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学习乐在其中,教学效果逐日提升。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youeryuanziliao/3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