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幼儿园教学反思】

《部编二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案识字4田家四季歌反思》这是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年四季这么美,我们要保护自然,爱护花草树木,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美美地把课文再读一遍,把田间美丽的四季印在脑海里吧!

部编二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案识字4田家四季歌反思

教学目标  
1、 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场、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
3、体会各个季节农民劳动的场面及景色的美丽,感受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 和对辛勤劳动的赞美。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场、了”。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
难点: 体会各个季节农民劳动的场面及景色的美丽,感受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辛勤劳动的赞美。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秋天)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他们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图片)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识字4、田家四季歌
师书写“季”时提醒学生注意:上面的“禾”字首笔撇平,横长竖短,撇、捺伸展,“子”字的横要长。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今天,我们跟随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到了田家乡村,我们来看看乡村的四季和城市的四季相比,又是怎么样的一种美呢?大家可要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哟!边听边想想,乡间的四季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听老师范读)
2、指名说,学生回答。
3、田家四季的景色可特别!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会喜爱这里的四季的,现在我们就走进田间,去感受它的美好吧!
(打开书23页)(出示要求)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1)碰到不认识的就请拼音朋友帮帮你吧!把课文读通顺,圈出来本课我们要认识的生字,拼读几遍。(2)标一标课文有几节?(4节)
4、检查生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自由拼读。指名拼读。小老师领着拼读。
季  蝴  蝶  麦  苗  嫩  桑  肥  粒
农  归  场  谷  虽  辛  苦  洋  了
(2)出示去掉拼音的会认的字,同桌两人自主识字(把会读的当小老师领读,试着组词说话)并想想生字是由我们以前认识的那些字合起来的。
(3)学生交流。学生开小火车认读,尽量组词说一句话。
(4)出示文中的两个多音字“场”和“了”
师:这些字中,有两个字很特别,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名字,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它们吧。
“场”字在文中读cháng ,意思就是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读音呢?
“了”在文中读liǎo,比如了不起,了不得,生活中用得更多的是读le,比如好了、可以了等。(相机出示字词)
齐读一遍
出示检测题,帮助巩固
(5)游戏检查识字。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规则:邀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听老师的读拼音,在讲台上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生字,找对了就邀请他当小老师带领全班读,找错了就请另一位小朋友上台来帮他找,好吗?
(5)出示生字所在的词语。
师:生字宝宝一个出来太孤单,我们把它在文中的好朋友也一起请出来吧。
双轨火车(同桌一起开火车)开起来,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吧。
(6)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不常见的事物
出示采蚕桑、插秧、稻谷、麦苗四个词,指名读
出示图片,让学生猜猜他们都在干什么或是什么
齐读
5、检查课文
(1)这些生字宝宝藏到课文里,你还能认得清,读得准吗?再把课文读一读,把生字的音读准。(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依次读课文的四节儿歌。(教师依次出示课文中的4节儿歌)
谁敢来读一读?(分别指名朗读)读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对不对,字音准不准。
(3)师生合作读课文
老师读课题,四个大组同学分别读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三)总结全文
一年四季这么美,我们要保护自然,爱护花草树木,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美美地把课文再读一遍,把田间美丽的四季印在脑海里吧!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去四季王国里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今天老师还想带小朋友去那边玩一玩看一看,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吧!(出示课题:田家四季歌)
二、    巩固识字
师:去到田家地头之前,得考考小朋友们生字是否
掌握过关了。(出示生字)
⑴同桌互相读一读,帮一帮
⑵指名小老师领读
⑶开火车读
⑷齐读
三、    欣赏四季
1、学习第一节
师:二(1)班的小朋友真厉害,都成识字大王啦!看大家表现这么好,春天姐姐给咱们做导游,带咱们去看看田间地头有多美
师:咱们得首先用我们的朗读呼唤春天姐姐,齐读第一节并思考一下:在春风的吹拂下,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出现在了春天姐姐的怀抱呢?(指名回答:花、草、蝴蝶、麦苗、桑叶)
谁再来用你动听的朗读告诉我们它们都在干嘛呢?(指名读第一节)。女生齐读第一节。
(逐张图片点击播放及音乐)花开了、小草也蓬勃生长,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春天姐姐看到了,也听到了,她终于出现了,现在咱们跟随她一起去欣赏更多美丽的景色吧。
齐读:田间地头的春天,美不美?(板书:景色美丽) (出示第一节)是呀,她的美,二十几个字是远远写不够的,让我们在脑中想象着画面, 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要把你的喜爱之情放进去哦!
2、学习第二节
师:春天的步伐远了, 我们又迎来了火热的夏天,小朋友的夏天有冰棍、有空调、有长长的暑假为伴,那田间地头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出示第二节)指名读第二节。
听完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农民耕作很辛苦)
那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农民耕作很辛苦呢?请用“___”画出来。
(相机出示答案)从“采、又、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可以看出农民夏季里正是农忙时节,早出晚归特别辛苦。
师:咱们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结果,咱们端正坐姿,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节,用我们的朗读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吧!齐读(出示课件)
3、学习第三节。到了秋天,辛勤工作的农民伯伯身体虽感到辛苦,但心里却喜洋洋,这是为什么呢?请男同学齐读一下第三节(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找找答案。
指名回答:因为一年的付出有了收获,稻谷丰收了,即使再辛苦,心里也是甜蜜的。
(出示问题 )这一节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秋季里,还有哪些农作物成熟了?
甜蜜的背后有辛苦的付出,农民伯伯这一年到头都很忙!不信请看(出示四季农事的词语和图片)
(出示读一读,记一记)齐声读词两遍
咱们带着喜悦和满足的心情读一读第三节吧。
4、冬天来了,此时乡村里还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吗?(不是)那又是什么样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四节(指名读)
师:大雪过后,天空放晴,穿上新棉衣,忙完了一年的农事,怪不得农民伯伯笑盈盈的。
文中有两个描写心情的ABB式词语(出示喜洋洋和笑盈盈),请写在“读一读、记一记”旁边的空白处,咱们又积累了两个好词。
像这样的词语还能说几个呢?(相机补充:金灿灿、笑哈哈、胖乎乎等)
那现在让我们笑盈盈、喜洋洋地合作读儿歌吧,女同学读一、二节,男同学三四节。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三个表示季节的词,学生接着往后读。
四、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四季,你想把他们记下来吗?那我们一起试着来背一背吧!
1、看图及文字提示背诵
指名四位学生,并让四个小组跟背
2、师:现在四季姑娘们只给你们看图,不给你们看字,
谁还能背出来的?四季姑娘肯定更加喜欢你。(指名尝试背诵)
3、齐背
五、写字指导。
逐个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名读并组词。
(整体出示)师:大家觉得最难写的字是哪个呢?(指名说)那咱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字该怎么把它写得美美的呢?(引导学生从结构、部件、笔画位置等角度着眼)
师重点指导几个易错的字:忙、农、年、归、戴(出示)
“农”字长撇和捺舒展,竖提居中,不宜过长。
“忙”不要在最后一笔竖折上加一点。
“年”第四笔是短竖,第六笔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归”右部中间横笔右端不出头。
“戴”的“戈”的横和斜钩要长,包住左下部。
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
学生练习书写,每字描红一遍,练写两遍,老师巡视指导。简要赏评。
六、    拓展阅读
出示课件
七、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读熟了课文,而且还读懂了课文。尤其是从课文中,我们还了解到田间在四季不同的景物特征,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和勤劳。请同学们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识字4、田家四季歌
春天    景色美丽
夏天    农民辛劳
秋天    粮食丰收
冬天    难得轻松
【反思】
  《田家四季歌》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它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农民一年的农事活动,赞美了农家人的辛勤劳动,抒发了他们收获的喜悦。全文共四小节,每节配有一幅田园风景画,图文相融。
1、本课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我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以识字为切入口,在第一环节复习词语中,我抓了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了”、“场”,让学生了解识记。
2、注重朗读。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了解我国南方四季的主要农事活的,理解人们劳动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3、语言训练。本节课我安排了一个语言训练点“____了____又_____。”为了减低难度,我把四季的农事都用图片出示了,因此学生回答得都还可以。
本节课还有一些处理不是特别满意的地方:
1、PPT上有一个错别字没有及时发现改正,“积肥”写成了“击肥”,在今后的PPT制作中,还应该更加细致一些。
2、语言训练过程中,如果把出示的农事活动按四季分分类,学生的回答会更严谨。
3、秋季和冬季这两小节讲的有点简单,应该抓一些重点字词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youeryuanziliao/3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