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德育】

  关注学生“异常心理”促进班级德育建设

  在经历了系列的“富士康事件”,“大学生跳楼”事件,中学生“黑丝网袜”事件,小学生离家出走,厌学等事件后,现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些焦点事件的背后,映射的是复杂的环境背景,社会因素,更重要的是当事者的“异常心理”表现,异常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使人判断意识出现偏差,价值观出现失衡。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育、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应引起教师注意的是,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在诸多学校活动中,中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已十分突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者,我们应该敏感的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基础抓起,要防患于未然,减低恶性事件的发生。现代教育要求我们首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然后才是高素质的人才。对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智力开发,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的同时,应特别关注集体活动中涌现出的“异常生”,他们可能会特别优秀,也可能会差得要命,可能会自信满满,也可能会自卑胆怯。实践证明,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极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非正常变化,这时教师如果能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淡化学生的异常心理,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班级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就中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及矫正对策作粗浅阐述。

  一、中学生异常心理主要表现

  1、自主自私,排斥他人。

  这类孩子家庭因素特殊,或在某一方面很优秀,与同学相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处境与心理感受,与他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陌生人等)的关系冷漠,经常发生冲突。曾有一个学生在班集体60多个同学中与近半数人闹矛盾,轻者口角之争,重者动拳动脚,将自己立于孤立地位而苦恼之极。

  2、对管理者过分依赖,自理能力较差。

  某学期开学,宿舍楼形成了“壮观”景象,楼道里站满了等待的学生,宿舍内家长们在笤帚飞,抹布舞,孩子们要做的就是“净身进门”。诸如学习需要督促,吃饭、洗衣要父母帮助,甚至连交书费、整理物品都要别人帮忙完成的者大有人在。这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过分依赖师长,自理能力较差。

  3、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这类学生经不起批评,耐挫能力较差,因家长、老师批评、教育而离家出走的事情时有发生,与家长、老师关系紧张的情况更不足为奇。

  4、自卑焦虑,胆小怕事。

  自卑的学生往往会学习情绪紧张,经事太少,拒绝锻炼机会,遇事就不知所措。

  5、孩童心理过重。

  一些中学生的外形在家长、老师、同学看来接近成年人标准,但心理年龄非常小,言谈举止仍像是小学甚至幼儿园里的小孩一样幼稚,属于“长不大的孩子”类型。

  二、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第一、淡化学生的“优秀”心理

  班集体活动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特长生”,如:超常的数学演算能力,写作天赋,运动健儿,音乐天才等。在一贯的期望成才的心理态势中,教师、家长会给予更多的夸奖,同学们会给予更多的掌声,各种奖励也会随之而来。此时,学生的特长往往会变成炫耀性表演。在特长生光环的照耀下,学生会形成“我异于常人,我极其优秀”的异常心理,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会把自己摆在较高位置,忽略他人感受。这时教师应在肯定的基础上,适时给学生浇点冷水,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告诉学生:“天才”的道路每一步都会洒满汗水,任何一个成才的人,都不会把眼前的成绩看作“最好”,因为他们知道还有“更好”等待他们去完成。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别人因为我的存在感到很幸福”的观点,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距离最好、距离成功还有很大距离,这段距离是需要不断的虚心学习,不断的努力奋斗才能缩短的。这样,教师有效的淡化了学生的优势心理,使其为自己的“最好”制定奋斗目标,并为之去努力奋斗。

  第二、淡化学生的“自卑”心理

  在班集体活动中,与特长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无疑是那些暂差生,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相比,在班级体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出反映迟钝,成绩糟糕,甚至洋相百出,他们因此招来的不仅仅会有议论批评甚至指责嘲笑,这常常会引起一种心理固化,让学生产生“我真笨,我永远也做不好”的自卑心理,这种过早的对自我表层的固化认识,也是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扭转“从小看大”的错误心理,同时要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告诉学生积极看待自己的弱点,不灰心,不懦弱,不气馁,不悲观。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班学生小强,高中入学时信心百倍,参与了班级、学校的多次干部竞选,遗憾的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失败次数多了,小强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每次都比别人差,他觉得身边很多人都在嘲笑他,学习做事一直都提不起兴趣。老师观察到小强的心理波动后,首先告诉小强“我不希望看到你总是一帆风顺!”看到小强的诧异表情,老师耐心引导:每个人都是潜能无限的,可能在某一阶段自己逊人一筹,但只要总结经验,做好归因,刻苦努力,终有一天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看来,暂时的失败又有什么不好呢?老师还告诉小强,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当经过努力始终也无法突破时,我们就要灵活处理,“山不过来,我就绕过去”,寻找下一个奋斗目标。这个案例中老师用“事物反推法”“目标转移法”的方式有效化解了小强心中的自卑心理,小强终于放下了心里的包袱,自信满满的投入到了学习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班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讲述着名人物成才的故事:如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智力平常,老师提到班上成绩不好的孩子总少不了他,他因此招来许多嘲笑;拿破仑读小学时不能正确拼写,语言不通顺,字也写得很糟,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没出息;发明大王爱迪生更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而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这些在小学或中学阶段曾被认为是平庸之辈,不堪造就之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都成为了影响世界科技和历史进程的世界名人。这些实例,会深深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有效淡化他们的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树立做人的自尊心,坚信“我能行,我能做,我能做得好!”

  第三、淡化学生的“依附”心理

  这种依附心理多体现于班级中的中间生和暂差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生更属于特殊人群,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化”最容易使老师忽略对他们的关注,因而,在各种集体活动中,“中间生”和“暂差生”会因为不受重视而产生消极的“跟着走”的依附心理,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成绩,多多运用表扬的武器,告诉学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收获比成功更可贵!”教师用成功以外的“成长”“收获”等观点帮助学生寻找自我,战胜自我,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一向不到的引导作用。曾有人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增加“衡量的尺子”,也就是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学生全面发展。“中间生”和“暂差生”也许距离“优秀”仅仅一步之遥,教师适时增加评价的尺子,会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理。如:助人为乐,品质优秀的学生可被评为“德育标兵”;作业认真可评为“作业标兵”;还有“礼仪标兵”“劳动能手”等。由于教师评价尺子的增加,人人都有被评为好学生的可能,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好学生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参加集体活动时,他们不会再是角落里的附属品,而是活动的中坚力量。这些“中间生”的进步会对班集体各项活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班集体德育建设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淡化学生的“专一”心理

  这种“专一”心理也是特长生的极大弊端。很多学生常常会因为在某项集体活动中表现突出而被定为“特长生”,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专一”心理。如:语文成绩突出却忽略了数学;爱好文艺却忽略了文化课;文化课成绩突出却忽略了体、美均衡发展。这种发展阶段的专一心理会使学生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狭小,无疑会影响学生将来的成才。众所周知:达芬奇是着名的画家,同时他又涉及数学,天文、社会等多门科学领域;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他的文学作品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颂;冯骥才是着名文学家,他的许多文学作品脍炙人口,而他的绘画作品也堪称达到艺术顶峰;杨振宇教授在《美和物理学》的学术报告中,综合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研究理论,深刻阐述了一个科学家的研究风格、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的研究目标以及对世界的贡献……这些人所以称为“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中的贡献突出,还因为他们的涉猎广泛、博学多才,这些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极好的基础。由此可见,“专一”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教师在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汲取方方面面知识营养的机会,鼓励他们广泛接触、涉足多个学科领域,注重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这样有效淡化学生的“专一”心理,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培养的现代人才应该具备“有信心、有爱心、能自理、会合作、讲责任、敢担当、懂感情、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时,注意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及时纠正,鼓励和引导学生调整“异常心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事实证明,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品学兼优,我们也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更不能拿某个学生的弱项与其他学生的强项去比较。教师要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变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块沃土中健康成长,枝繁叶茂,促进班集体德育工作迈向成功。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banzhurengongzuo/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