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小班健康教案】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潜能得到开发,生活上能自理,行动上能自律,心态上能自控,评价上能自省,情感上能自悦。因此班主任要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要发挥班级、家庭、社会的综合、整合的功能,开展以关心帮助学生成长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原则。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处理好三个原则:

  (1)“普遍性与针对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统一、有共性,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整体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一直把关注学生学习的集点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体现,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针对这个问题,班主任应该利用班会或课余时间和学生多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平时我跟学生就一再强调,不管结果如何,尽力就行,你就可以问心无愧。

  (2)“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广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同时重视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而且他们的差异表现有多个方面,既有智力差异,又有心理品质的差异。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时期,过早地用单纯的“好”或“不好”来划分他们的等级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对学生一视同仁、施予博爱。切忌歧视、偏心。

  (3)“尊重与理解”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与感受。

  学生的身心虽然还处于发展时期,可现在的学生个性、自尊心都特别强,他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教师不能无视于学生的个性,随意践踏他们的自尊。然而教师又常常不由自主地想把学生纳入自己的教育模式中,而忽视他们自身性格、个性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就得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内心信念。同时,我们也应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学会选择,让他们在实践中自我锻炼、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youeryuanxiaobanjiaoan/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