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qwomen.com--幼儿园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和板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和板书设计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和板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材解读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_x000D_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_x000D_ 【教学要求】
1、结合收集的资料,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光辉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并认识这种写法的好处。
3、自学本课的生字,能结合语境,理解掌握新词。
【设计特色】
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
【教学重点】
1、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才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李大钊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研读课文。
3、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流程〗
一、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合作解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在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读书,读准读通,理清文章层次,在自读的基础上,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2、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疑点。
3、引导学生交流读书质疑的发现,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结组讨论,合作解决。
4、研讨汇报。
三、再读感悟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练习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脚步 (   )的喊声 (   )的态度
(   )的眼光 啧啧的(   ) 出神的(   )_x000D_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3、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
二、引发研讨,深读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题:
你认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
2、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
三、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
⑴ 李大钊是个(  )的人,因为(   )。
⑵ “我“感到(   ),因为(    )。
2、师小结。
激情过渡。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相互评价。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板书设计】
留守北京:高度负责
不幸被捕:处惊不变
十六年前的回忆  法庭斗争:凛然正气
被害之后:激励
【反思】
本课是一篇精度课文,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内容之前需要对人物和时代背景进行一番介绍。根据以往的做法:我大包大揽,一切亲力亲为,“等一切做好了,学生等着吃”就可以了,也就是学生吃我嚼过的馍。就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如果不是资料特别新奇有吸引力,他们往往听不进去,对学生的学习帮助不大,可以说自己出力不讨好,原因是高年级的学生,这样的事情他们能做了,他们巴不得自己有一试身手的机会呢!既然有了这样的机会了,何苦自己再多此一举呢。自己省事让贤,全班受益,两全其美啊!于是,在学习本课之前,布置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查阅资料,了解李大钊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的革命事迹有哪些?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查阅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选出优秀代表在全班交流,为同学们学习本课解疑释惑。
因此,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各组的代表汇报自己查阅的资料,这样学生就打通了李大钊与我们的时代隔膜,打通了那个时代对我们认知的隔膜。接下来学习课文,学生会与作者对“父亲”有几乎一样或相同的感受了。此可谓之砍柴之前的磨刀之功乎?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顺风顺水了,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关键词句,采用换词或换句的方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感知人物,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较好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文来源:http://www.dqwomen.com/youeryuanziliao/32690.html